踏平坎坷成大道
——记神农架天然饮料公司推销员咎启义
本报记者刘兴运 刘风
通讯员杨佐明
神农架天然饮料公司有一支精干的推销员队伍,咎启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他从接手公
司的推销工作重担以来,历经千辛万苦,舍上整个身心,为了公同的发展一边利用推销业务的机会向同行取经,一边刻苦钻炼推销业务,研究推销策略,打开了公司推销工作的新局面。他有车坐车,无车步行,总是挎着十几种产品走乡串户,跑遍金区21个乡镇,推销产品,1994年,他个人推销产品总额达23万余元,到帐资金20.1万余元,超过任务计划的37%。自从1990年公司实行承包推销责任制以来,他共推销库存和积压商品近100万元,新产品达30万余元,货币回笼率达90%,损耗由过去的1.5%下降到0.5%,为振兴神农架饮料企业起到了促进作用。
山里人的形象
刚开始,咎启义搞推销工作碰过壁,骂过娘,但他智中取胜地走过来了。吃一
堑长一智,咎启义认为推销员应该代表企业的形象,精通业务、不卑不亢,而要用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赢得顾主,往往那种以乞求的口吻要求对方进货,既有损于公司的声誉,也损于推销员的形象,还容易使顾主对你的产品质量产生不信任感。
他为了打动顾主的心,常常自己掏钱买自家的产品与别家的产品让顾主品尝鉴别,使顾主对公司的产品质量放心。1991年5月一次性推销给阳日供销社等单位神农泉酒、散装白酒、地封酒近10万元,占领了林区最大乡镇市场。当他还了解到该社资金紧缺,装酒容器缺的情况,及时为双方提出互利建议,公司采纳他的意见后,并很快为该社提供了装酒的容器,分期分批付款的办法,为双方搭了互利的桥,加速了双方的资金周转,使对方成为公司的常年顾主,提高了双方的经济效益。
口头合同效应
当今社会做生意订合同基走在推销产品前,而咎启义却一不签合同,二不愁顾主不付款,他只需口头立个合同,到期限就能提到如数货款。1994年8月,由于外地对神农泉系列酒还不怎么对口味,返回公可数百件产品,他二话没说就给对方退了货履行了合同,对方一看他说话算数便又订了340件五味子酒、猕猴桃酒等产品,返回的货正好本区一些乡镇货源不足,他又调节给板仓50件,九湖40件,新华20件,宋洛60件,还供不应求哩。有人说他把推销工作与人之间的感情搞到一起去了。也确是这样,咎启义在全区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推销网络,季节到了,货随需随到,忙得不亦乐乎,该到收款的时候了,他就提着皮包,爬山涉水,收款结帐,有的顾主货款没到位,也总是想千方设万计给他付清,顾主从未在他手中扯过皮。他真可谓心诚石开,他的“口头合同效应”已使他成为全区同行自叹弗如式的人物。
推销的艺术
说起推销工作,有的人总认为只是卖买关系罢了,其时,内行们都知道它的艰难,尤其处在酒行业疲软市场,推销之艰就可想而知了,1994年咎启义为了给新华送一趟货,车在半路抛锚,他整整在车上露宿了两天两夜,赶到下货地点大病了一场,顾主又有意难为他不接收货,怎么办?他不顾劳累,拖着50岁的病体,马不停蹄地搞“游击”推销,以诚感动了原顾主,货被接收不说并还多接收新产品95件,后来听新华人说,老咎一来我们就闻到神农泉酒香啦!
咎启义深刻体会到,推销工作是一门艺术,既要懂公共关系学,又要懂心理学,还得掌握好时机,瞄准市场动态,
这也就是他把城市推销转向农村推销的出发点,掌握了信息,抓住时令,备足货真价实的产品,公司的产品怎会愁无销路,公司怎会不兴旺。
(1995年2月15日载于《神农架报》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