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强起来须打新“三大战役”
2016.09.09 00:16来源:国际先驱导报
国际先驱导报9月9日报道 今天的中国,已经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。但是,距离中华民族复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是很难走的,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。第一,从党的建设来讲,如何跨越“塔西佗陷阱”?第二,从经济社会转型来讲,如何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?第三,从对外关系来讲,如何跨越“修昔底德陷阱”?我觉得,这是中国“强起来”需要跨越的“三大陷阱”,或者说必须打赢的新“三大战役”。
第一大战役:跨越“塔西佗陷阱”
所谓“塔西佗陷阱”,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。它指的是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,无论发表什么言论,颁布什么样的政策,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。具体到权力部门,“塔西佗陷阱”的意思是:如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稍有不慎,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等问题,都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,以至于失去社会公信力。此后,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,做好事还是坏事,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、做坏事。
“天下何以治?得民心而已!天下何以乱?失民心而已!”民心是最大的政治,是执政党和政府的生命。经过30年的大发展,人民生活大大改善,国际地位空前提高,总的来说民心是向党的,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。尤其是恶性蔓延的腐败、懈怠松弛的党风严重毒害了人民群众对党、对政府的信任。现在的局面是,我们的党和政府一边做好事,一边总有人怀疑、讥讽,形成了“信用危机”,即无论你做什么都有人不信,都有人骂。同时,群众的自我意识与期望值都在快速升高,如果我们的政策出现失误,就会出大问题。一旦公信力面临危机,中国就极有可能陷入“塔西佗陷阱”。由此,当务之急且最为关键的,就是要破解消极腐败问题。
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,反腐败问题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。这个问题解决不好,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,甚至亡党亡国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历史教训很深刻。看看当年的国民党是怎么垮的?黄埔军校大门上贴的对联是:“升官发财,请走他路;贪生怕死,莫入此门。”到后来,蒋介石不禁感叹:我的好学生都死光了!就是不为升官发财、只为事业的好学生都死光了,房子、票子、车子到处捞、到处贪,搞“五子登科”,整个队伍都腐败了,尤其是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官员接管城市,接管到哪儿就捞到哪儿。为什么共产党只用三年时间就把国民党打败了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民党太腐败了,不得人心。苏联共产党最后也垮掉了。人们曾问,苏共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,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,但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,这是为什么?与腐败不无关系。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,苏联开始进入停滞时期,苏共逐渐成为一个特权阶层,脱离群众,失去民心。腐败不仅亡党亡国,也会亡军。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,中国掀起了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。当年北洋水师号称“亚洲第一、世界第四”,但全军覆没。其中原因很多,但最大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败,彻底的腐败导致彻底的失败。
“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”,打铁还需自身硬!虽然我们党非常重视反腐败,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很严峻。十八大以来,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,我们党坚定地、深入地进行反腐败斗争。既治标,坚决惩处腐败,强调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;又治本,有效预防腐败,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,着力构建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体制机制。舆论高度评价中共新一轮反腐败运动。这场反腐斗争绝不是小打小闹,是强力正风、铁腕反腐,坚持“零容忍、无禁区、全覆盖”,涉及官员层级之高,范围之广,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这部反腐大戏堪称跌宕起伏、精彩纷呈,就是最好的作家恐怕也难以想象。百代兴盛依清正,千秋基业仗民心。这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。办好中国的事情,关键在党。反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,如果我们共产党人能打好这一仗,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,应该是能干一番大事业的。
第二大战役: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
“中等收入陷阱”这个概念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《东亚经济发展报告》中最早提出的。国际经验表明,从人均GDP4000美元迈向10000美元的过程,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风险高发、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,很容易跌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按照世界银行中等收入的定义,从1950年至今,在新出现的52个中等收入国家中,已有35个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其中30个落入“中低收入陷阱”,5个落入“中高收入陷阱”。在这35个国家中,13个为拉美国家,11个为中东北非国家,6个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,3个为亚洲国家(马来西亚、菲律宾与斯里兰卡),2个为欧洲国家(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)。世界公认的成功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与韩国。可见,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
2015年,我国人均GDP是7924美元。按照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实现“两个翻一番”的目标,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就将超过1万美元,达到12000美元,等于跨过了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但是,说易行难,我们怎么跨越?从国际看,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,复苏进程艰难曲折,不稳定、不确定因素较多。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,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多变性必然会影响到我国。从国内看,我国正处在“三期叠加”阶段,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,我国的人口红利、资源红利、环境红利都越来越少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充满阵痛、十分艰难的过程。美国学者认为,中国经过三十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时代。中国面临痛苦的抉择,旧的经济战略过时了,需要新的发展战略。如果中国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这将是一件充满国际意义的大事件。
中国“十三五”时期的核心命题是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,陷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,造成经济长期停滞。中国要实现“两个百年”奋斗目标,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。据测算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.5%以上,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,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。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,相当长时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,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。因此,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“双中高”目标,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、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。要实现“双中高”就必须打造“双引擎”,一是改造升级传统引擎,二是创造新引擎,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从“两点论”来看,中国具有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、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自信。一方面,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仍然很充分。主要有三个有利因素:一是新型城镇化。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%,与发达国家80%的城镇化率还有差距,这就是发展的空间;二是中西部的开发。中西部经济发展与东部差距比较大,中西部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的新的空间;三是挖掘内需潜力。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,长期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,下一步发展的最大潜力是扩大内需、刺激内需。另一方面,关键是靠深化改革开放,释放发展的强大动力,做到“改革不停顿,开放不止步”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十八大后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视察,就南下广东,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,也是决定实现“两个百年”、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。有舆论指出,中国继1979年、1992年、2001年后掀起第四次改革开放高潮。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,提出了改革的总任务、时间表和路线图,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。美国标普公司报告称,比较中国和日本经济,如果全面改革得以深入,中国或可避免日本“失去十年”的情况。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。唯有深化改革开放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才能真正避免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,如果我们能够成功跨越,这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一个里程碑,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奇迹。
第三大战役:跨越“修昔底德陷阱”
新兴国家挑战老牌强国时产生的困境,被学者称为“修昔底德陷阱”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,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地区统治霸主竞争时,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激烈冲突,多数时候将以战争告终。修昔底德曾有一句名言:“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(崛起大国)势力的增长和因此所引起斯巴达(现存大国)的恐惧。”也就是说,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,而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,战争将变得不可避免。
世界老二不好当,这是普遍规律。当年苏联是世界老二,美国用冷战就把苏联搞解体了。当年日本是世界老二,美国用一个“广场协议”就让日本经济发展长期陷入停滞。欧元区如果真正建成统一经济体,就成为世界老二,但是美国不会甘心,欧元区危机背后也有美元与欧元争霸的影子。中国能否打破“世界老二”的魔咒?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
如今,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,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老二。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心。随着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从假设变为现实,“修昔底德陷阱”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。尤其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后,开始从政治、外交、经济、军事诸方面加快重返亚太步伐,围堵中国的态势愈来愈明显。美国一旦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对手,重返亚太的步伐就不会放慢,而且只会加快。因此,对中国来说,来自亚太地区的战略压力会越来越大。
从目前来讲,海洋是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障碍,“三海联动”已成中国最大的挑战。一个是台海问题,祖国不统一,中国谈何崛起?另一个是东海问题,钓鱼岛争端不解决,日本怎么会心甘情愿做“亚洲老二”?再一个是南海问题,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声索国之间的问题,但背后实际上是中美在亚太间的较量与博弈。中国要崛起,有许多坎是绕不过去的,必须跨过去。破解美国的大围堵,中国要有大战略。中国提出建立中美“新型大国关系”,这是我国的战略设想,但美国一直没有正面回应,因为中美之间不仅存在认知差异,而且还存在结构性矛盾。有的学者认为,中美正陷入外交上的“囚徒困境”。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强调,“美国绝不当世界老二”,“世界规则必须由美国来书写,不能让中国来制定”。“世界老大”的战略焦虑感可见一斑。中国和平崛起之路不会一帆风顺。
因此,中国要打破“修昔底德陷阱”,必须有两手准备,“我们不惹事,也不怕事”。首先,我们不惹事。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: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。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,不是权宜之计,更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从历史、现实、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。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、对世界有利。习近平主席在法国演讲时用生动的比喻告诉世界:中国这头睡狮醒了,但中国要做一只“和平的、可亲的、文明的”醒狮。中国虽然实力大增,但世界不必畏惧。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告诉世界:“中国需要和平,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,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。”中国不认同“国强必霸”的陈旧逻辑。当今世界,殖民主义、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,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。中国梦是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梦。其次,我们也不怕事。我们要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的准备,要提高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,同时要致力建设海洋强国。要强国梦,必须要强军梦。中国史无前例的军改大幕已经拉开,改革强军、创新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,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已成为中国军队的新口号。这是一场整体性、革命性的变革,对中国军队必将产生空前的影响。
的确,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,开始从“富起来”走向“强起来”。我们要实现中国梦,注定不会太轻松,甚至还要经受新的曲折与磨难。一个占人类1/5人口的大国的崛起,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伟大事业,它的内在难度与外部冲击都将是前所未有的。各种形势表明,中国已进入崛起进程中的最艰难时刻,面临“三大陷阱”的严峻挑战。中国要跨越“三大陷阱”,真正“强起来”,这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,而是需要我们冷静而理性的战略抉择。(本文是作者为《强国策: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》《强国策:跨越“修昔底德陷阱”》所作的绪论,发表时有删节)
决胜全面小康,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“中国巨轮”需要强劲引擎。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。传统动能由强变弱,会伴随着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,形成新的“双引擎”,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、跃上新台阶。 新华社发 大巢 作
![](http://simg.sinajs.cn/blog7style/images/special/1265.gif)